过春节的少数民族有
1、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
2、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3、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4、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5、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男人节,陇端节,陀螺节,花朝节,吃立节,蚂拐节。东乡族、回族、塔塔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怒族主要节日有“吉佳姆”、祭谷神节。
满族有六月六的“虫王节”,八月添仓节。纳西族有火把节、撒拉族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有沐佛节、采花节、藏历元旦、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白来日追节。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瑶族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有插种节、新米节。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白族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锡伯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彝族有有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仫佬族有牛生日、祭真武等。水族有“端节”。羌族的祭山会最为著名,京族的“唱哈节”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6个民族的特有的节日如下:
1、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2、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3、保安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4、布郎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5、布依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6、壮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
7、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8、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9、哈萨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0、藏族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藏历年 藏历正月初一
望果节 藏历八月间
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
11、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12、回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3、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火把节 农历六月
14、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15、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16、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17、侗族
芦笙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18、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19、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20、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1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21、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22、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23、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24、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25、傈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26、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隆德节 藏历四月
27、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庙会 农历四月
28、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29、柯尔克孜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30、达斡尔族
春节(阿涅) 农历正月初一
31、傣族
泼水节 傣历六月六日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32、苗族
龙船节 农历五月二十四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
赶秋节 农历九月
33、仫佬族
依饭节 农历十月
后生节 农历正月或七月
34、纳西族
正月农具会 农历正月二十日
三月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
七月骡马会 农历七月十五日
35、怒族
鲜花节 农历三月十五日
36、普米族
大过年 农历正月初七
大十五节 农历十二月十五日
尝新节 农历九月
转山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37、土家族
过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
祈禳节 农历正月初三
牛王会 农历八月初八
擂台会 农历二月初二
38、土族
火神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
39、佤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播种节 农历三月十五日
新米节 农历七、八月
40、维吾尔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努鲁斯节 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四日
41、乌孜别克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42、锡伯族
春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3、毛南族
庙节 农历五月
南瓜节 农历九月初九
44、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
那达慕大会 农历七~八月
45、苗族
苗年节 农历十月初五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46、门巴族
藏历年 藏历正月初一
望果节 藏历八月间
47、羌族
羌族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
青苗会 农历三月十二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
48、撒拉族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49、畲族
分龙节 农历五月十五日
50、水族
借额节 农历九月
卯节 农历五、六月
51、塔吉克族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迄脱迄迪尔爱脱节 农历三月间
52、塔塔尔族
肉孜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53、瑶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
尝新节 农历八、九月
54、彝族
歌节 农历三月初三
二月八 农历二月初八
55、裕固族
送年节 农历三月初七
春节 农历正月初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6、汉族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1藏族 2 彝族
3 布依族 4 满族
5 壮族 6 侗族
7 白族 8 土家族
9 傣族 10 黎族
11 僳僳族 12 拉祜族
13 达斡尔族 14 仫佬族
15 独龙族 16 鄂伦春族
17 赫哲族 18 基诺族
19 哈尼族 20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春节作为本民族重大节日的占一半以上,如鄂伦春、达斡尔、朝鲜、苗、瑶、畲、京族等,他们的节日活动还保有本民族的特点。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 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 “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而瑶族过春节时,青年们扮演耕作,以3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预兆丰年。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民族有:藏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还有一个习俗,在除夕前一天太阳快落山时,把污水脏物品朝西边倒掉,寓意除旧迎新。
简介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发表评论